
刘邦在建立汉朝后,为了维持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,不得不面对一个棘手的难题:如何选拔合适的官员来管理这个新兴帝国。当时沿用的仍然是秦朝的三公九卿制的官员管理制度,但在这个察举制、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都尚未出现的时代,选官制度亟待创新。为了解决这个难题,朝廷上下绞尽脑汁在线股票配资网,最终催生出了许多令人意想不到的选官方法。
作为汉初三杰之一的萧何,在担任大汉王朝首任相国期间,官员的任命自然是他职责范围内的重要工作。虽然萧相国肯定没有读过后世金庸的《射雕英雄传》,也并非要为女儿择婿,但他却出人意料地想出了一个与黄药师选婿颇为相似的选官方法。不过与小说中要求背诵《九阴真经》不同,萧何要求的是背诵先秦时期的古籍。据记载,萧何曾对手下官员说:让那些前来求职的人背诵典籍,能背诵九千字以上的,我就授予官职。此外,还要考察他们用六种不同字体书写的能力,掌握字体最多的人,可以担任尚书、御史、太史令的助理。最后他还特别强调:获得官职的人切莫得意忘形,工作中必须注意书写规范,若有人字迹潦草,我既能授予官职,也能随时罢免!
展开剩余73%这个看似儿戏的选官方法,实际上与当时汉朝的教育体制密切相关。在汉朝的教育体系中,分为小学和太学两个阶段。儿童年满八岁(相当于现在的七周岁)即可进入小学就读,主要学习识字和基础算术。随着年龄增长,还要学习《论语》、《孝经》等启蒙经典。但当时的学习难度远胜今日,学生必须掌握六书和六体。六书包括象形、会意、形声、指事、转注、假借六种造字方法;六体则指古文、奇字、篆书(分大篆、小篆)、隶书、缪篆(用于印章)和虫书(用于书信和旗帜)。虽然当时官方主要使用小篆和隶书,但为了整理和修订先秦遗留下来的珍贵古籍,朝廷急需大量能读懂这些文字的人才,这正是萧何重视多种字体掌握能力的原因所在。
在完成小学教育后,若有官员推荐,学生便可进入更高层次的太学深造。汉武帝元朔五年(公元前124年),这位雄才大略的君主正式创办太学,并开创性地提出了以考试成绩作为选拔官员的标准,这就是著名的设科射策制度。具体来说,就是根据试题难度将考试分为甲科和乙科,学生可任选一个科目的竹简试卷作答。太学对教师资质、学生入学条件、教学内容、考试及分配等都制定了详尽的规定。
在教师资质方面,要求:1.精通五经中的一部或多部典籍,能背诵、书写并教授;2.年龄需在五十岁以上;3.最初编制为15人(汉武帝后逐渐增加);4.允许在朝官员兼任;5.年薪在400至600石(约合现在6万至9万元)。学生入学条件包括:1.完成小学教育;2.年满十八岁(十七周岁);3.大将军以下至六百石官员的适龄子弟必须入学;4.仅招收男生,首批50人。考试及分配制度规定:1.每年举行一次毕业考试(东汉恒帝时改为两年一次);2.考试内容为《诗经》《尚书》《礼记》《周易》《春秋》等儒家经典;3.按难度分甲、乙两等,每等设多套试题,学生抽签决定;4.不及格者需复读,并处罚举荐人;5.毕业生全部包分配:前五名授予郎中(皇帝秘书)官职,6至10名任太子舍人(太子秘书),其余根据朝廷需要授予文学掌故等职。
与先秦时期的世卿世禄制相比,汉武帝开创的以考试成绩选拔官员的制度具有划时代的意义,为后世科举制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。或许连汉武帝本人也未曾料到,这一制度创新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,依然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教育观念和人才选拔方式。这一历史性的创举,不仅改变了当时的人才选拔模式,更在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。
发布于:天津市配资头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