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在线股票配资网,多地连续发布高温预警。在副热带高压的掌控下,未来一周,我国北方大部暑热升级,黄淮、华北等地将出现持续性高温天气。总体来说,东北、华北是闷蒸桑拿的感受,西北则以干热暴晒为主。
自7月3日以来,山东已持续出现高温天气,部分地区日最高气温突破7月历史极值。走在街头,热浪扑面而来,汗水瞬间湿透衣衫,高温预警不断,酷热成为生活的主调。只要离开空调房,外面瞬间变为“熟人相聚”的炙热场景。
与洪水、飓风和地震等其他环境灾难相比,高温是“看不见”的无声杀手,然而人们对于高温的危害却始终不够重视。
知:
热射病是最严重的中暑
从临床表现来看,中暑由轻到重可分为3大类:先兆中暑、轻度中暑、重度中暑。
热射病是指因高温引起的人体体温调节功能失调,体内热量过度积蓄,从而引起神经器官受损。它是中暑症状中最为严重的一种,是一种致命性急症,以高温和意识障碍为特征,起病前往往头痛、眩晕和乏力,之后出现高热、无汗、口干、昏迷、血压升高,呼吸衰竭等现象。
热射病可分为劳力型和非劳力型,劳力型指夏季剧烈运动者、高强度体力活动者;非劳力型常见老人、婴儿、孕产妇等体质稍弱的人群。
从轻微中暑发展到致命性热射病,可能只需要短短几小时,不及时救治将导致不可逆的器官损伤。热射病致死率极高,死亡率可达到50%以上,堪称“夏日隐形杀手”。
防:
“避晒补水”是关键
某些职业人群面临更高的中暑风险,建筑工人、环卫工人、交警、快递员等露天户外劳动者,因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中,成为热射病的“高危群体”。
“避晒补水”是关键。劳动者应及时关注天气预报,合理安排工作量和作息时间,避免高温时间露天作业,或适当减少高温时间的工作量;一定要及时补充水分,切忌口渴了才喝水。
老年人、儿童、慢性病患者及孕产妇也是“重点保护对象”。这些人群要尽量避开高温高湿环境;儿童尽量在早晨或晚上选择阴凉处进行户外活动;孕妇和老年人尽量待在凉爽的室内;慢性基础性疾病患者应适量饮水。
值得一提的是,家长尤其注意要做好监护工作,不要将孩子独自留在封闭的汽车内,相对于成人,小孩的体温上升很快,由于身体代谢旺盛,其体内水分流失速度也较快,以免孩子受到高温侵害。
最后,日常饮食要适当清淡一些,可以补充一些鸭、鸡、鱼等高蛋白的食物,补充人体所需。保证充足的睡眠,不要过度劳累。
救:
身边有人中暑怎么办
若在高温高湿环境下暴露30分钟以上,出现头晕、口渴、乏力这些先兆症状,伴随体温升高38℃以上,有皮肤灼热、意识模糊等表现,这就确定已中暑。一旦发现有人中暑,首先要将患者迅速脱离高温、高湿环境,转移至通风阴凉处。
中暑症状进一步发展,可能引发热射病。一旦发现热射病,现场救治最重要的是:快速、有效、持续降温,牢记以下步骤:
①立即拨打120,一刻别耽误,这是最关键的!热射病是急症,必须有专业的医疗救治;
②及时脱离高温环境,将患者转移至阴凉通风环境,尽快除去患者全身衣物以利于散热,如抽搐,侧躺,可以减少身体产生的热量,有利于缓解病情;
③物理降温:使用湿毛巾擦拭身体,使用冰袋冷敷患处,缓解发热、头晕等不适症状;
④切勿喂水喂药,昏迷或意识不清的人,千万别喂水喂药,容易呛到甚至窒息,要等专业医生来处理。
误:
别再把“热”当小事
医学界在每年夏季都会发出各种关于热射病防治的科普警示,但热射病的病例依然会或多或少地出现在急诊室。除了各个方面对于该疾病本身的重视层度不够统一之外,公众对热射病的认知还存在一些误区。
在室内不会出现热射病?
错!热射病并非室外专属,温度高、通风差的室内小环境也可能引起热射病。像长时间待在封闭空间内的装修工人、车间工人就属于热射病高危人群;一些老人居住在通风不良、没有安装空调的老旧房屋,也容易出现热射病。
体温不高就不是热射病?
错!夏季高温高湿的天气条件容易诱发热射病,但热射病并非夏季专属。如在不通风的高温厂房长时间工作的工人,面对熊熊烈火的消防员,甚至冬季蒸桑拿的人都可能发生热射病。因此,在其他季节也需要考虑患者的特殊情况,以免延误治疗。
出现热射病症状,在家降温即可
错!轻度中暑及时降温即可,但当患者出现高热、无汗、意识模糊、惊厥,甚至无反应等热射病症状时,不要犹豫,及时拨打120送医。
(海报新闻编辑 马婉莹 综合央视新闻、工人日报、光明网、环球网等)
配资头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